产品列表 / products
个人防护:操作前必须佩戴耐酸碱手套(如丁腈手套,避免电解液接触皮肤)、护目镜(防止电解液飞溅入眼)、防静电服(尤其处理漏液电芯时,避免静电引燃电解液),若电解液有强挥发性,需在通风橱内操作(或开启试验机自带的排风系统)。
现场准备:备好专用清洁工具(如无尘布、吸水棉、专用清洁剂)、应急物品(如中和剂:5% 碳酸氢钠溶液,用于中和酸性电解液;干粉灭火器,应对电解液起火),禁止在清洁区域放置火源或易燃物品。
吸附清理:用干燥的吸水棉轻轻覆盖在残留电解液处,吸附表面液体(避免擦拭导致电解液扩散),吸水棉饱和后立即装入密封防爆袋(标注 “废弃电解液吸附棉",避免二次污染)。
精准擦拭:用蘸取 “异丙醇(IPA)" 或 “专用电解液清洁剂" 的无尘布,沿同一方向擦拭夹具、电芯放置区(避免来回擦拭,防止电解液残留缝隙),重点清洁夹具缝隙、传感器接口等易积残留的部位。
干燥处理:擦拭后开启试验机腔体风扇或通风系统,保持通风 30 分钟以上,确保残留清洁剂与电解液挥发(可用红外测温仪检测腔体温度,避免残留液体受热引发风险)。
紧急处理:若电解液渗漏伴随冒烟、异味,立即关闭试验机电源,用干粉灭火器扑灭可能的火源(禁止用水灭火,电解液遇水可能产生有害气体),待险情排除后再清洁。
液体收集:用耐腐蚀的塑料托盘(或一次性 PE 托盘)收集腔体底部的电解液,倒入专用耐腐蚀废液桶(桶内提前加入少量碳酸氢钠溶液中和,废液需交由有资质的机构处理,禁止随意排放)。
深度清洁:
用蘸取中和剂(5% 碳酸氢钠溶液)的无尘布,反复擦拭腔体内壁(中和电解液的腐蚀性,停留 5-10 分钟后再擦);
用清水(或去离子水)浸湿的无尘布二次擦拭,去除中和剂残留;
最后用干燥无尘布擦干腔体,开启腔体加热功能(如 30-40℃低温烘干),确保腔体无水分残留(潮湿环境易加速防腐层老化)。
目视检查:确认腔体、夹具表面无电解液痕迹(如白色结晶、油污状残留),缝隙处无积液;
功能测试:清洁后空载运行试验机 10 分钟,检查腔体温度、压力传感器等部件是否正常(避免电解液残留导致传感器故障)。
测试前防护:每次测试前,在腔体内壁、夹具表面喷涂专用耐高温防腐涂层(如聚四氟乙烯喷雾,适配 - 20~200℃温度范围,隔绝电解液与金属接触),涂层厚度控制在 5-10μm(过厚可能影响温度传导);
样品预处理:测试前检查电芯外观,剔除有漏液、鼓包的电芯(避免测试中电解液提前渗漏),电芯放置时需垫上耐腐蚀垫片(如 PTFE 垫片,防止电芯与腔体直接接触);
及时清洁:每次测试结束后,无论是否有电解液残留,均需按 “场景 1" 流程清洁腔体(避免电解液挥发后形成结晶,附着在腔体表面加速腐蚀)。
若腔体出现大面积锈蚀(如锈斑面积超过 10%),需停止使用试验机,由专业人员评估:
轻度锈蚀:用喷砂设备去除锈层,重新喷涂 “不锈钢专用防腐底漆 + 面漆"(底漆增强附着力,面漆提升耐腐蚀性);
重度锈蚀(腔体壁厚变薄):需更换腔体部件(如不锈钢内胆),避免测试中腔体破裂引发安全事故。
禁止混用清洁工具:电解液清洁工具(如无尘布、吸水棉)需专用,禁止与普通清洁工具混用(避免交叉污染,导致其他设备腐蚀);
清洁剂选择禁忌:禁止使用强酸(如盐酸)、强碱(如氢氧化钠)清洁剂,避免腐蚀试验机腔体与夹具;禁止使用酒精(乙醇)清洁含氟电解液残留(可能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有害气体);
废液 / 废弃物处理:废弃电解液、吸附棉、擦拭布需分类装入密封容器,交由具备 “危险废物处理资质" 的机构处置,禁止倒入下水道或普通垃圾桶;
维护记录:建立《试验机清洁与防腐维护台账》,记录每次清洁时间、维护内容、操作人员(便于追溯问题,如某批次维护后仍出现腐蚀,可排查维护流程是否存在疏漏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