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熔融指数仪操作中遇到的样品碳化、流速异常,可通过 “针对性排查设备参数 + 优化操作流程" 解决,核心是找到引发问题的关键诱因(如温度偏差、样品预处理不当),再逐一对应处理。样品碳化多因加热温度过高、加热不均或样品滞留时间过长导致,具体解决方法如下:
校准加热系统,修正温度偏差
先用标准温度计或设备自带校准功能,检测加热腔实际温度是否与设定温度一致(允许误差 ±1℃)。若温度偏高(如设定 230℃实际 245℃),需联系售后调整温控模块;若局部温度不均(如加热腔上下温差超 5℃),检查加热管是否老化,及时更换损坏部件。
优化样品预处理与填充方式
确保样品干燥(含水量需≤0.1%,尤其对 PA、PC 等吸湿性材料),可提前用烘箱(如 80℃烘干 2 小时)去除水分,避免加热时水分蒸发导致样品碳化;填充样品时需缓慢压实,避免样品与加热腔壁之间留有空气,防止局部过热碳化。
严格控制样品滞留时间
样品放入加热腔后,需按标准规定的 “恒温时间"(如塑料类通常 5-10 分钟)等待熔融,不可随意延长。若恒温时间过长(如超过 20 分钟),高分子材料易发生热降解碳化;测试结束后,需立即用清理杆清除残留样品,避免冷却后粘连在腔壁,下次加热时引发二次碳化。
流速异常(偏离标准值或重复性差)多与负载压力、样品纯度、口模状态相关,需先判断异常类型,再对应解决:
排查负载砝码:检查砝码是否超重(如误将 5kg 砝码当作 2.16kg 使用),或砝码表面附着油污、杂质导致实际重量增加,需清洁砝码并确认规格与测试标准匹配(如 ASTM D1238 标准中,不同材料对应不同负载)。
检查口模尺寸:口模内径是否磨损变大(标准口模内径通常为 2.095mm 或 1.18mm),可用千分尺测量,若磨损超 0.01mm,需更换新口模,避免因口模过粗导致熔体流出速度加快。
确认加热温度:若温度未达到样品熔融温度(如 PP 测试需 190℃,实际仅 170℃),熔体流动性差,流速会变慢。需重新校准温控系统,确保加热腔温度稳定在标准要求的温度点。
检查样品纯度:样品中若混入杂质(如其他牌号塑料、灰尘),会增加熔体粘度,导致流速减慢。需确保样品纯度≥99%,测试前用筛网过滤杂质,或选择新批次样品重新测试。
清理口模堵塞:口模内部若有残留的固化样品(如上次测试后未清理干净),会堵塞流道,导致熔体流出受阻,流速变慢。可用专用清理丝(匹配口模内径)通入口模,或用丙酮浸泡口模(常温浸泡 30 分钟),溶解残留样品后清理干净。
定期维护设备:每周清洁加热腔、口模和砝码,每月校准温度和负载压力,每季度检查加热管、传感器是否正常,减少因设备状态不佳引发的操作难题。
严格遵循标准流程:不同材料(如塑料、橡胶、纤维)需按对应的测试标准(如 ISO 1133、ASTM D1238)设定参数,不可随意更改温度、负载、恒温时间等关键条件,确保测试条件与样品特性匹配。